作者: 李若生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2-09-16 10:11
鄄城縣彭樓鎮什李村,不僅歷史悠久,這里還有一門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什李村北獅皮。借著祖輩流傳下來的制作技藝,樸實的村民們在手指與模具的交纏摩挲中,守護著老輩人留下的歷史文化。
“什李村北獅皮不僅形狀獨特,制作工藝也不一樣,現存菏澤市博物館的一對獅子皮已經有120多年歷史了?!苯?,在彭樓鎮什李村,今年62歲的北獅皮技藝人李振笑告訴記者,北獅皮最初是什李村先祖李開山用棉布、麻繩等物,做了一對怪獸皮,取名“四不像”。后經先輩們幾經改進,最后用舊時的鞭炮捻子紙或者宣紙層層糊起來(獅頭要用六斤紙)晾透,曬干為一體,結實耐用。
時至今日,李振笑和搭檔李振敬仍然沿襲著北師皮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 “我們手工做出來的東西它是有溫度的,制作一件完整的北師皮需要32道制作工序,制作周期大約75天左右,獅皮重量約15公斤?!崩钫裥φf,備料、做模坯、制模、栽疙瘩、裁紙、制糨糊、糊紙、晾曬、連接獅嘴、掏把手等制作工序,每一道都不能落下,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就是糊紙。
“模坯晾曬干后,開始糊紙。先用刷子把模上的塵土刷干凈。先糊周圍,再糊上面。疙瘩上用方塊紙糊,先抹糨子后貼紙。一層層糊紙,層層糊勻按實。分三次糊,第一次糊40層,第二次糊50層,第三次糊18層?!崩钫裥φf,每糊一次,就需要把紙晾透曬干,否則獅子皮就不耐用。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傳統手工的北獅皮制品漸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這一技藝也面臨失傳。但傳承不是守舊,把手工藝融入生活,讓非遺跟上時代的步伐,搭上互聯網的快車,讓傳統北獅皮重新煥發生機。如今的什李村北獅皮根據時代的發展,不僅精心編排出了“獅舞”,還打造了具有收藏價值的精品獅子皮。
“北獅皮制作技藝對研究中國舞獅的起源、發展脈絡、藝術成就、流派風格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迸順擎傸h委副書記王楠介紹,為了推動非遺手造“出圈 ”“破圈”,彭樓鎮鼓勵非遺手造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學術研討、技藝交流、進修深造,培育守正創新、德藝雙馨的能工巧匠,助推非遺手造產業做大做強。
文/圖 記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