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 濤 王振宇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2-10-11 1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鄆城堅定不移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古鄆大地落地生根,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菏澤,對菏澤提出“后來居上”的殷切期望。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櫛風沐雨、十年上下求索。鄆城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不懈惠民生。十年來,130萬鄆城人民斗志昂揚、踔厲奮發,攜手繪就了一幅家鄉美、產業強、日子富的幸福畫卷。
十年來,鄆城始終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捍衛“兩個確立”,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顯著成就。
十年來,鄆城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257.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498.6億元,年均增長7.4%,從全省第74位躍居第50位,前進24個位次;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7.23億元增長到35.07億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8.2%,從全省第63位躍居第49位,前進14個位次;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210、17256元,是十年前的2.2倍、2.5倍;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717億元、329.4億元,增加515億元、196億元;工業用電量由12.8億千瓦時增加到35.2億千瓦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增長1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3%,跨越趕超、進中提質的態勢愈發明顯。
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緊緊扭住新舊動能轉換總抓手
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景、冬有葉,走進鄆城縣化工產業園,園區內樹木成蔭,各種花卉隨處可見。該園區是全省重點培育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魯南國家級煤化工產業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突破菏澤、魯西崛起”戰略的重要平臺,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3.5平方公里。
該園區鄆城洪達化工有限公司,是鄆城縣依托“231”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的高端綠色化工典范項目。項目借助上市企業——旭陽集團的品牌優勢,引進央企中國化學集團為合作伙伴,建設現代高端化工綠色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在將鄆城縣打造成為中國第二個尼龍產業基地。
這十年,鄆城“堅決扭住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決推進改革”,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質量發展優勢更加凸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94家,入選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家、國家級4家,4家企業被評為省級瞪羚企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5:3逐步優化為1:5:4,向更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工業發展勢頭強勁。紡織品、機械制造、酒類包裝等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加速轉型,年產值分別增長15.5%、10.5%、8%;生物醫藥、高端化工等新興產業破題起勢、量質并進,高端化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酒類包裝入選市“231”特色產業“雁陣形”集群,洪達化工、富海能源、恒基機械、紳聯藥業入選市“231”特色產業“雁陣形”產業集群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0家發展到39家。榮獲中國酒類包裝之都、中國棉紡織名城稱號。
抓項目、擴財源、求突破,全面蓄勢聚能。這十年,鄆城各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步履鏗鏘。組建縣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成立項目建設攻堅行動專班,梳理匯總重點項目35個,實施領導干部包保項目責任制,落實“四幫四?!?。
2022年上半年,全縣新入選省級重點項目15個、市級8個,數量為歷年之最;獲批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入庫項目24個、發行額度 86.4億元;新建成投產中為電子等過億元項目11個,新開工過億元項目9個、總投資19.2 億元,在建過億元項目 44個、總投資312.6億元。鄆城縣經濟開發區通過省級合規工業園區認定;大唐鄆城國家電力示范項目獲省發改委批準恢復建設;鄆城新河航道獲省發改委批復,鄆鄄高速全面開工,國道220東深線鄆城繞城段正在積極推進。
雙招雙引承壓前行。堅持專業化、市場化招商,成立“6+1”重點產業招商專班,新簽約過億元項目20個、總投資74.8 億元,其中過10億元項目3個,上海藥坦藥物高級中間體、山東鑫德慧生物科技、圓通魯西南運營總部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鄆城。著力深化“人才+項目”引才模式,從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所、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引進高端專家(團隊)12個,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達到4家,居全市各縣(區)首位。
企業發展提質增效。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破題,納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企業44家,新增“四上”企業35家、達到615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達到394家,新增進出口備案企業40家、達到462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9家、達到18家,新增省級“瞪羚企業”1家、達到4家,總量均居全市前列。
鄉村振興加快推進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年來,鄆城堅持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補齊鄆城發展短板的關鍵和突破口。
眼下,正值辣椒采摘期,在鄆城縣張魯集鎮三合村的辣椒種植基地里,一串串火紅的小辣椒,讓村民喜上眉梢。 三合村緊靠黃河灘區,過去村民一直都以種植傳統農作物和外出打工為主,經濟收入薄弱又單一。為打破原有制約農民增收的“兩大瓶頸”,給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三合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想法子、找路子、出點子,從通過流轉土地和辣椒烘干公司合作,采取“公司+種植大戶+農戶”的種植銷售模式,帶領群眾找到了一條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村里發展辣椒產業,也讓我們在家門口就有錢賺,每天有100元左右的務工收入,時間還自由?!比洗宕迕駥O愛菊一邊麻利地采摘紅辣椒一邊笑著說,如今像她這樣到基地務工的村民大約有200人。
十年來,鄆城縣在保持土地農化、耕地糧化的基礎上,堅持黨建引領,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引進辣椒、圣女果、陽光玫瑰、大酥梨等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提升各類果蔬品質和規模,拓寬銷售市場,讓果蔬產業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也讓更多群眾搭乘上產業發展的“致富快車”。
高收益果蔬成為農民致富的“金鑰匙”,但鄆城的糧食安全,十年來也在持續鞏固。其中整縣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夏糧播種面積、平均畝產和總產分別達到145萬畝、972斤、14.2億斤,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均實現歷史性突破。全省小麥“一噴三防”現場會在鄆城縣召開。耕地保護工作成效列全省第二名,獲評“省級耕地保護激勵縣”;被認定為國家級小麥制種大縣。
農業產業發展不斷深化。依托省農科院“三個突破”實施“五個三”工程和“科技展翅”專項行動,全面促進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搶抓省級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縣機遇,探索“服務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小農戶”“供銷社為農服務中心”等模式,社會化服務水平明顯增強,相關做法被新華社等國家級媒體報道。
今年上半年,全縣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319家、達到5972家,“三品一標”發展到206個,新增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15個、發展到52個,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收 134.6億元、增長17.5%。鄆城各個鎮村面貌明顯改善。全縣扎實開展機關、鎮域、路域、村域“四域”提升工程,打造示范路線34條、267公里,新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5個,新增市級以上鄉風文明村140個,美麗庭院達到2.8萬戶。深入實施農村生態提升工程,整治黑臭水體62處,升級改造污水處理站24處,完成213個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前期工作,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推進。
民生福祉厚植增優
“三個建設年”始終為人民
十年來,鄆城縣力求“轉作風、謀發展、亮承諾、求突破”。以“作風建設”“法治建設”“文明建設”為契機,全面開展“三個建設年”系列活動,全縣黨員干部“外強筋骨皮、內修精氣神”,扎實推進各項民生事業、民生福祉落地生根。
縣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多次登上大講臺,集體談思路、亮承諾,在揚塵治理、雨污分流、片區建設等7個攻堅行動取得有效突破,特別在新冠疫情發生后,鄆城疫情防控工作在“三個建設年”系列活動力量的鼓舞下,全縣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打好疫情阻擊戰的同時又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全力以赴實現“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
十年來,鄆城民生改善彰顯新溫度,踏上新高度。在醫療衛生方面,全面啟動基層醫療衛生標準化建設,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達到省級標準,6處鄉鎮衛生院被評為“全國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累計招聘醫護人員近千名,病床由十年前的3468張,增加到現在的7397張,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僅2021年,全縣11.3億元醫保待遇惠及千家萬戶。構建了完善的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經受了一輪輪疫情的挑戰,守住了全縣130萬人民的健康和平安。
在教育方面,圍繞群眾對“好學?!钡钠谂?,十年來,相繼實施了“全面改薄”、校舍安全、標準化建設、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提升等重點工程,城區優質學位達到8.2萬余個,比十年前翻了一番,長期難以解決的大班額問題基本解決,學校成為城鄉最美的建筑。圍繞群眾對“好老師”的期盼,全力打造具有教育情懷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由十年前的不足40名,達到現在的429名,本科學歷的達到8859名,是十年前的2倍。優質公平均衡的教育,讓4萬名孩子圓了大學夢。
在交通出行方面,十年前,老百姓出行僅有2條高速、1條鐵路,現在已通行3條高速,正在建設鄄鄆高速,老百姓期待已久的雄商高鐵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開工,一座現代化的高鐵站同步建設,現在老百姓出門半個小時內就能坐上高鐵,一個小時內就能坐上飛機。5條高速全域環繞,2條高鐵十字交匯,未來幾年,鄆城還將建設新河航道、黃河大橋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項目??h城開通15條“1元公交”,根治了“三小車輛”,200輛新能源公交車、60輛“迷你型”小公交車成為靚麗的風景線,共享自行車、電動單車遍布城區,綠色出行成為時尚。農村公路巨大變化更是十年巨變的一個縮影,戶戶通、村村通,讓老百姓出門就能踏上干凈平坦的道路,出門就能坐上便捷的公交,世世代代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鄆城抓住就業這一民生之本,十年培訓職業技能人員10萬多人次,返鄉領辦創辦各類經濟實體5.3萬家,吸納就業15.8萬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連續10年增長,低保對象、孤兒、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都有了兜底保障。養老床位由十年前的不足2000張,增加到現在的7200張,由普通床位逐步發展成4000余張護理型養老床位。鰥寡孤獨老人告別了低矮、潮濕、冰冷的生活環境,享受到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生活有保障的幸福晚年。
十年碩果,目標在前、重任在肩。十年奮斗,惟其艱難、更顯勇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鄆城縣將深入推進“工業強縣”戰略,抓牢招商引資“生命線”,聚焦生物醫藥、高端化工等重點產業,牢固發展基礎。鄆城縣委縣政府將與廣大鄆城人民一道,凝聚起“好漢之鄉”的澎湃力量,奮力書寫現代化強縣建設的宏偉目標,在“后來居上”中篤行不殆,續寫新華章,以“讓人民滿意”的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片)
總策劃 張俊閣
統 籌 劉考勇
執 行 楊 靜 孟照瑞 蘇 亞
攝 影 侯昌杰 劉 軍 王忠憲
孫桂芬 黎 強 劉蘭璽
記 者 孫 濤 王振宇